樹洞聊到專業審查這件事,我是有一些感觸,這些年碰了幾個領域,你沒去接觸,根本不會曉得這領域的專家是誰。
專家還要分,是那種真的超強,還是很會上電視的那種,或是吵分資源時才很大聲的。這當中還有利益衝突、派系鬥爭各種狀況,最常見到的就是,問了這行專業人員,哪些人在這塊比較懂,或是為人處事等等,會得到跟媒體完全不同的印象。
簡單說,那個看來憂國憂民的學者,其實只在乎他自己的研究,經費越多越好,可以為了要經費修改數據。另外那個會參加政府會議的,則是常常被抹成打手,但其實除了車馬費都沒有拿,會常去只是因為心軟,公務員找不到願意與會的,只好透過私人關係去拜託。
這到頭來就是專業度的問題,最近幾個月的疫苗就很典型,真的疫苗專家是誰?一般人根本分不出來。像我親戚,這兩個月轉一大堆專家意見,清一色的都是某蘇某洪,或是馬來那位林醫師。我曾轉李秉穎的意見,被斥為政府走狗,拿出李的背景,竟說只要支持政府就不可信,只有才會反抗權威的良心才能信。
說真的用這種憑據來當專家夠不夠格的意見,不僅僅在我親戚,其他群組也很多,教師群尤多。觀其見解,根本就是先不信任你,再找理由反對,你的任何反論,他們的直覺就是你站在另一邊不可信。要講下去,得要燒個人的信用。
專家這身分是很有趣的,尤其是要通過審查的那種,可以看到各方意見,最終決定的都不是專業,而是他原本的信仰。因為要審查,你總得要找這領域的專家,萬一此領域不熱門,或是內容極為艱深,那麼專家全國就那幾個。
通常到了這種狀況,會去業界發展的專家,兩者腳色就常常重疊。但你排除掉利益關係,還找得到人來審嗎?搞不好找到的是專業比較差的,讓弱的去否決強的,豈不謬哉。
這些年常常覺得很累就是,作為一個科學家,親友寧可去信其他完全不專業的郎中,就算我是該科專家,一樣一臉狐疑,覺得是不是意識形態作祟。就跟講補習的效用,一樣被懷疑,深信有錢人家的小孩都是補出來的,怎樣解釋都不聽。
走到這步,我不禁懷疑,所謂的爭取敵對陣營支持,或是根本不存在的中間選民,意義在哪?你不過白做工而已。
真正有意義做的,還是回到知識普及的部分,唯有提高一般人對科學的了解,才能有效遏止假消息的流竄。
只不過,我也很懷疑,在這個什麼都後XX的年代,時間來得及嗎?或者一切都是無用功。